【人才强校—博士新星】扎根北部湾 愿以深情度芳华——记海岸海洋科学徐轶肖博士-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bet体育365官网正规,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

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人才强校—博士新星】扎根北部湾 愿以深情度芳华——记海岸海洋科学徐轶肖博士

文章来源: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传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审核 终审

2014年,南京大学海岸海洋科学博士徐轶肖入职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后,聚焦北部湾生态环境保护与海产品安全,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成为我国北部湾海洋有毒有害藻与海产品安全研究的代表性科研人之一。

为梦想扬帆,她是探索海洋科学的逐梦人

2014年博士毕业时,徐轶肖博士37岁,她调侃自己是“高龄”博士。然而,这位谦逊的“高龄”博士还是一名跨界高手:本科专业是应用电子技术,硕士伊始转入海洋科学领域。自嘲是“门外汉”的徐轶肖博士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却很坚定:“只要热爱、专注,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为了逐梦,“门外汉”徐轶肖在读硕期间自学了海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读博期间前往美国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生物系开展博士论文研究两年,并受该所Anderson Lab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继续从事有害赤潮和底栖甲藻研究一年。在这里,徐轶肖博士接触到了有害赤潮、有毒有害微藻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学术思想、科研成果,学习到了国外学者的做事方式。“导师和课题组的学者们做事专注、严谨、沉静,大家不是为了成果做科研,而是在科研兴趣的激发下,不断地去探索并乐在其中,这种耐得住寂寞的科研探索精神、享受过程的科研态度一直激励着我,成为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思想指引。”徐轶肖博士说到。

2014年9月,徐轶肖博士来我校拜访同学。在校园里散步时,遇到了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宝清教授。交谈中,胡宝清教授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及未来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规划,让徐轶肖博士意识到:来这里工作将大有作为。胡教授热情、亲和的为人态度、对科研纯粹而专注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坚定了徐轶肖博士入职重点实验室的信心。

因机缘扎根,她是北部湾海洋科学的创业者

2014年,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方向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非常艰苦,作为我校第一个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博士,从为实验室购买第一个实验用瓶子、第一台培养箱开始建设海洋方向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到“从无到有”打造一个规范、完备的海洋生理生态实验平台,徐轶肖博士都亲力亲为。

实验室建设初期,人手少、事务极其繁杂,但看着实验室的设备逐渐完善、空间日益壮大,徐轶肖博士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科研创业者的成就感。建成后的海洋生理生态实验室及公用仪器平台等,为后续加入的科研力量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也成为了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的助力器、对外展示的窗口。

在建设实验室的同时,徐轶肖博士了解到北部湾海洋环境与藻类灾害问题日渐加重,这让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她意识到:作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为成果努力,更应肩负一份责任和义务,为北部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贡献自己的科研智慧。

在掌握了北部湾有毒有害薇藻与海产品安全现状后,徐轶肖博士开展了北部湾有毒藻分类与生理生态、藻毒素毒性特征与食物网致毒机理、海洋环境与海产品安全、人类活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等科研工作,首次在国际上系统分析了北部湾藻华发生历史、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预测了北部湾藻华未来发展趋势;首次阐明了北部湾珊瑚礁海域底栖甲藻生物多样性,部分产毒种属产毒特性及食物链毒素累积机制,并成功研发了底栖甲藻人工基质采样装置和室内模拟装置两项关键技术,模拟证实不同藻属/种、群落组成及环境因子底质和水流能显著影响底栖甲藻在人工基质上的附着能力;首次在北部湾近岸海水中发现脂溶性贝类毒素及多种贝类毒素产毒藻,明确了其种类归属与产毒特征。上述新发现对北部湾地区有毒有害藻和海产品食用安全管理提供了科技成果支持。

徐轶肖博士潜心科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用时7年从助理研究员顺利成长为研究员。2014年来校至今,徐轶肖博士在《Harmful Alga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Toxins》等专业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各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青年和回国基金各1项;主持申报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并进入会评答辩,为我校中青年人才冲击国家高级别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为民生建言,她是北部湾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2020年,徐轶肖有了新身份——广西中国民主同盟生态环境委员会委员。作为从事北部湾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徐轶肖博士希望通过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为北部湾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科研智慧。

北部湾海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涉及区内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6个市。沿海而居的广西人喜食海产品,其中贝类产品深受人们喜爱,而区内对北部湾赤潮藻毒素及水产品安全研究比较薄弱,对北部湾贝类毒素肇事微藻了解不够,缺乏毒素的风险评估预警,普通民众对贝类毒素知之甚少。贝类毒素具有不确定性、无规律、毒性大且突发性强特点,不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还会对环境保护、渔业生产以及近海旅游产业等产生不良影响。

2021年,徐轶肖博士以广西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身份,承接广西民盟区委合作课题《北部湾贝类毒素污染现状及应对建议》,在课题中分析了北部湾贝类污染现状,并提出加强贝类毒素与产毒微藻检测、构建贝类毒素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贝类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贝类毒素安全风险知识宣传力度等防治措施,该课题研究成果被民盟区委采用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并立案,为广西海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守护北部湾,我们科研人员负有同样的责任和使命。”徐轶肖博士坚定地说到。

因爱而坚守,她是守护碧水蓝湾的二孩妈妈

在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徐轶肖博士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科研与家庭是她都要全心投入的两个大课题。“科研有科研的乐趣,家庭有家庭的乐趣,我希望能两者兼顾。”徐轶肖博士说到。

在处理科研与家庭的关系时,徐轶肖博士注重科学的管理时间、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当孩子接触新事物时,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索兴趣。“陪孩子时一定不玩手机,给读初中的大儿子的陪伴要起到榜样作用,给读幼儿园的小女儿的陪伴以增强互动为主。”徐轶肖博士温柔地说到。在交谈中,徐轶肖博士多次提到,“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有家属的一份付出,他是我安心工作的坚强后盾。”

父母爱子女,为之计深远。“北部湾是我国近岸难得的最后一片净海,我们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同时,也要为后代守住北部湾的碧水蓝天,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义不容辞。”徐轶肖博士深情说到。

一直以来,徐轶肖博士始终坚守科研人的初心,践行新时代“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心怀民生,付科研以深情,报生活以歌咏,多次受到学校及学术界的高度认可。2015年被评为9001cc金沙以诚为本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学者计划;2019年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授予的“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Identification of Harmful Marine Microalgae”,并荣获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地学部科研突出贡献奖;2021年被评为9001cc金沙以诚为本2015-2020年优秀教师。

图为2016年秋季,徐轶肖博士在涠洲岛珊瑚礁区潜水采样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