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果实落下的种子,偶尔经过风的吹拂,落在大学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离开母校已有二十年了,但回忆起1999年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心情还是非常激动,澎湃不已。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是非常了不起的。小时候,家长教育我们时唠叨最多的,就是努力学习、考入大学、得好文凭,将来有好的事业人生……但是,那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低,考入大学是很多人难以企望的门槛。幸运的是,因1999年高校大学生扩招,高中成绩一般的我,也有进大学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一粒种子经过高考扩招东风的吹拂,就有机会落在母校这一沃土上生根发芽了四年。
作者大学时期留影
依稀记得,去学校报到那一天,是在九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时我第一次扛着行李离开家乡,从西安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南宁。
当我扛着行李出火车站时候,就看到了迎接新生的师兄师姐,他们举着“广西师范学院”的牌子。于是,我就知道找到了大本营,扛着行李走了过去。之后,师兄师姐们带我们新生坐上了校车。在车上的我,第一次远离家乡,不禁瞪着好奇的眼睛,打量这陌生城市的一切。
校车停在学校衡阳路后门时候,学生会的师兄师姐们就带我们到新生报到处。由于第一次踏进大学校园,我心情非常激动。还记得,当时是在学校黑板报旁的林荫下报到。
在那个报到的下午,明媚的阳光透过林荫道的树梢洒落在地上,泛起了重重涟漪,我们新生身上都洋溢着温暖的味道。林荫道两旁的树木,横挂着欢迎大一新生的标语,道路上到处是新生在各个系报道的忙碌身影。现在看来是普通的林荫道,但在当时的我看起来,仿佛是进入了大森林之中。
在缴完学费、办理好手续之后,就进了宿舍楼。1999年的学生宿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老宿舍楼,厕所洗手间都是公用的,八个人居住一间。晒衣服都在走道上,没有阳台。喝水、洗澡要提着热水瓶,用金龙卡去饭堂的热水处打水。
当时的洗澡房一边是一排水龙头,洗漱和洗衣服都在那里进行;一边是铁门隔离成的洗澡间,洗澡间没有现代的热水器和花洒,需要同学们用水桶或者盆子打来热水自己用毛巾擦洗。洗澡的同学们经常在铁门外面排队等候。
由于第一次远离家乡到陌生城市求学,突然要在一个新的环境学习和生活,身边没有亲人照顾,自然有些哭鼻子想家。但很快我就习惯了拎着饭盒去饭堂用金龙卡吃饭,提着两个热水瓶打热水喝、打洗澡水的生活。那时我们大一新生看见师兄师姐们,都会喊着我们是大一新生,一切多多指教。时隔多年,依然怀念刚进大学时候,那种别致的新鲜感和快乐感。
之后,我也很快体会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在中学里,大家每天要么是在上课听讲,要么埋首于题海中。而在大学里,一天上三四节课,教师上完课就走。远离了家长的唠叨和管束,摆脱了沉重的考试和升学压力,老师们的管教也相对宽松,我觉得仿佛进入了自由的世界。
在母校,我尽情体验着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快乐。在大学讲坛上,聆听了不少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老师开展的讲座、报告。如历史课的黄义英老师和何平老师,他们把历史知识讲述得生动有趣,我听得津津有味、趣味盎然,不知不觉爱上了历史;哲学、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课的莫尔高教授、郑世冰、陶永富、李志锋教师,上课也是激情澎,把深奥的马列主义理论和哲学理论,讲述得浅显易懂,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指导着大家的为人处世。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他们让我们这群新生领会到大学与中学不一样地方,那就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责任。每一位教师都是我们校友生命中闪耀的星辰,正是他们传授的智慧和知识,滋润了我们心灵,点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母校的图书馆,亦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地方。还记得,刚进校园第一次开班会时候,辅导员就对我们新生说,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不同之处在于,大学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建议同学多去“泡”图书馆。辅导员虽然言简意赅,却为我指明了大学学习的方向,那就是多去图书馆看书钻研。
当时的图书馆还没有扩建,是普通的楼房,但却是我探索研究知识的殿堂。我对大学生活最多的记忆,就是整天穿梭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的三点一线,怀着学术理想,埋头于书海。我曾对朋友们说过,大学里我专心于学习,没浪费过大学生活。
我现在依然怀念在学校老图书馆二楼的期刊室里,翻阅全国人大复印资料,以及阅读学术期刊的日子。虽然学术研究枯燥无味,但却令人感受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乐趣。那时我经常去期刊室阅读书籍,期刊室的两个图书馆管理老师都认识我,我们也结下了情谊。在我看杂志时候,他们时不时会递一些零食水果给我。
记得大四毕业准备离校前一天,我去了图书馆阅览室,想对期刊室的老师道别。当时其中的一位男老师接待了我,他还特意叫来了当时的图书馆馆长。图书馆馆长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笑呵呵赞许我热爱看书学习,并关心地询问我毕业归向,这个情景如今想起还历历在目。
母校的求学和生活时光在我和同学们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99级政经本二班同学毕业十周年、二十周年举办过聚会。很多同学感念母校,感叹学费便宜,当时是1200元一年,每个月还有60元生活补贴,期末也发120元补贴,能在母校享受高等教育,终身受益,这是母校给予我们的宝贝财富!
同学们聚在一起还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收到第一份情书,聊起那时候校园的公开恋情,买电话卡在宿舍与恋人煲电话粥、在学校公用电话亭用电话卡给家里打电话,谈起在学校大礼堂听的某某老师的报告和讲座,想起当学生会干部、在社团活动的种种趣事,掰着手指头数着大学时候与室友们的谈天说地、与同学们共度时光的种种趣事……仿佛这一切都是青春时候才拥有的美好记忆。同学都感叹,就是在校园里踢足球、打篮球等驰骋操场的青春岁月,在校园生活中与室友、同学和朋友结下的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了友谊、成长和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延续到了我们毕业之后人生岁月。
图为作者(左二)实习时的师生合影
大四的时候,我们去北海实习,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带队教师是吴晓老师,吴晓老师上课认真负责,生活中和蔼可亲,业余时间带我们去她朋友那里做客,去涠洲岛游玩,可谓把我们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来对待。
白驹过隙,转眼间很快就到了大四毕业。还记得在七月初的早晨,几个玩得好的同学和室友,帮我拿着行李,来到了学校衡阳路的后门——当年我就是从这个门进入学校报到,如今又从这里离开——打出租车去火车站。在等车的时候,我们互相拥抱,互道珍重,许下毕业之后一定要彼此想念,有空相见。当上了火车,汽笛声响的时候,我知道我告别了大学生活,告别了那一段青葱岁月,也为结束了大学生活伤感,并落下了眼泪。
在我毕业之后,母校扩建了,教学楼崭然一新,原有的老宿舍楼也推翻了,变成了崭新的学生公寓楼,名字也由我读书时的广西师范学院变为9001cc金沙以诚为本。虽然母校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我们学子对母校的那一份思念和情谊不会变,我依然为自己是母校的学子感到自豪。
【作者简介】甘起虹,就读于政经系99级思想政治教育本(二)班。现为南宁作家协会会员,今日头条、公众号、百家号自媒体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