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的电信诈骗呈现出相对高发的态势,大学生已经成为新的受骗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本校大学生因电信诈骗受侵害的比例逐年走高,目前已经高达26.1% 。据公安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电信诈骗案件较为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学生群体社会阅历较浅、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下面记者为大家揭示高校电信诈骗的新花样。
“卖家”“买家”重网购不可信
本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生小孙接到一个自称淘宝网客服的陌生电话:“他跟我说,我买的衣服没有付款成功,要求我重新付款,诱骗我登陆他给的虚假网址并填写了我的信息,这其中就包括我的银行卡信息和银行卡验证码,后来银行发来短信才知道我的银行卡被盗刷。”
针对此类案件警方提示,学生遇到有卖家电话称需要退款或重新支付,一定要登陆官方网站,不要点击所谓卖家给予的网址。按照正规购物网站的流程,退款都是将购物款原路退回买家购物时使用的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内,不需要更换退款途径。拨打购物网站的客服电话时,要使用网页上预留的客服电话号码或拨打114查询,不要轻信陌生来电或网络搜索出来的电话号码。银行发送的验证码更是一定要保管妥当,不要轻易外泄,且验证码的使用途径在短信中一般都会注明,仔细阅读短信内容,非内容中所提及的用途肯定不能相信。
“刷信誉”、“做任务”高报酬不可信
经济与管理学院同学小张在宿舍上网时,被人以上网“做任务”返佣金为名,要求小张小额购买,并全额返还购物款和佣金,在获得小张信任之后,诈骗分子要求小张多次购买大额商品,直到小张被骗取1.2万余元,当小张无钱再次购买商品时,诈骗分子就中断了联系。初等教育学院同学小林在宿舍上网时,有人通过网络聊天工具qq询问其是否愿为网店“刷信誉”,并承诺事成后返还其本金及酬金,小林同学遂在对方指导下先后5次购买共计9千余元的商品,后发现被骗。
针对此类案件警方提示,由于在网络中一直存在着“刷信誉”的群体,且很多媒体都对此有过相关报道,所以很多人都相信并有意愿做这个职业。但事实上,通过虚假购买为商家提高信誉值的做法是各大电商命令禁止的。在各种网站进行“刷信誉”、“做任务”兼职宣传的大都是违法分子的幌子,这种交易行为不受任何监管机构的监控,事主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希望广大青年学生不要参与这项活动,更不要妄图通过此种方法获利,避免上当受骗。
“老师”、“领导”熟身份不可信
初等教育学院学生小赵接到学校“老师”电话并让其到学校办公室找对方,小赵来到学校后跟“老师”联系,“老师”称现在办公室有其他的领导,需要送点见面礼,但是现在他现在没有钱在身上,让小赵先到银行帮助转账五千块到领导的卡上,之后再还给小赵。小赵在去银行的路上感觉不对劲,便与学校的老师进行反映,发现被骗。
针对此类案件警方提示,学生在接到类似电话时,一定要核实对方在自己手机上存储的号码,如果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其他人侧面打听或者当面核实,尽量避免被骗。如果遇到前面案例中涉及的老师、领导等具有特殊身份且不方便核实的情况,最好在电话中多沟通几句,提一些双方都认识的人或事,尽量核实清楚对方身份。不论骗子借口是什么理由,只要涉及转账、汇款,当事人都要提高警惕。
初等教育学院卢长召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如果你在接到了短信或者是电话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仔细核对信息:可以打电话给当事人,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如果当事人的电话无法接通,则可以向当事人身边的人朋友或者是同事或者是其他的家人征求意见。”他还提出面对电信诈骗同学们还要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如果不小心遭到诈骗,也要乐观,别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珍惜它。”
骗局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骗钱骗财是小事。人身安全是大事。大家都应该有个警惕心理,应该时刻防人。特别是遇到关于钱财的方面的事情,都要保持谨慎。下面是记者给同学的一些小建议:
“不轻信”:对各种金钱往来的电话和短信要十分提防。尤其是不要轻信电信公司和银行的专门号码,要进行多方面的核实。
“不透露”:不要贪图小利轻信中奖短信和电话,不要随意透露自己和家人联络方式和银行卡信息及密码。
“不转账”:绝不向陌生人转账,尤其是要做好防诈骗、不轻易汇款的常识警惕。
“及时上报”:确实感觉自己已上当受骗,请第一时间向老师了解情况或者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并提供骗子的银行账户、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及时开展侦查破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