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教育服务,便于大学生更好了解国家基层服务政策,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7月15日,文学院“星火”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继续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开展为期七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团队通过支教学习、观察调研、问卷访谈,自觉树立文化服务意识,同时探析当地语言使用情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为青年学生锻炼自身能力、获得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乡村支教送爱心,情暖校园留真情
支教班级按照年龄层次共分为两个。7月15日上午,团队成员首先在美文朗诵的课堂中拉开了支教的序幕,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读,齐读,分小组读,分男女读,抽读,领读,赛读等。孩子们尤其喜欢教读,喜欢自己当小老师,他们预先把后面未教的部分读了后,积极来争取当老师教其他的孩子。在读诗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感受到了被别人需要的幸福,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学困生,通过朗读的过程可以觉得其实读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接着,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安排开展了音乐课,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该团队开展了语文阅读与写作课,阅读固然重要但是写作也是必不可少,为此支教成员拿出一个课时专门讲,在上课时提出的要求是:写作过程中富有激情、语言表达追求完整、格式布局讲究规范。了解了不同场合适应不同的写作形式,掌握了日常写作的内容,真实性、叙述性、新颖性、时效性。上课中还练习了关于景物的描写,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老师从生活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活动的最后课程就是历史民族风俗讲解课堂,经过学习,随着课堂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民俗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了解了在我们的国家中存在着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极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通过课堂为载体了解历史民俗,为学生扩展视野,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蝴蝶飞出城市高楼,在大山深处开出了花。在共同相伴的日子里,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这份珍贵的回忆会在他们心里燃起一盏温暖的灯,化为彼此努力向上的力量。
调研基层用语发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7月15日上午,调研组六名成员早早出发,以“兵分三队”的形式展开走访活动。从村口遇到的乘凉老人,再到田间耕作、拔苗的年轻人,调研的开展是以欣欣向荣的乡村劳动风景作为最绚烂的底色。首次调研围绕乡村普通话推广情况以及地方方言生存状况展开,以问卷铺垫的形式逐步开始,与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该地普通话普及情况良好,大部分老年人都能正常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当地交流用语以村话和白话为主,同时伴随乡村的发展,村中大部分孩子与青壮年在日常交流中以普通话为主,老人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大部分较能掌握基本普通话用语情况。队员们将实际情况反映在问卷上,并对此做好补充和扩展,从十六个角度出发,全方面掌握村子的语言使用情况。同时部分老人针对普通话的使用对于方言造成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希望调研队能够在推广普通话的
同时,注意方言的生存状况,方言与普通话理应共同发展。
俗话说:教学相长也。此次“星火”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不仅让学生们进一步加强了课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也让我们大学生在实践中很好地巩固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成功做到学以致用、增长才干、实干实学。乡村调查实践团将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普助振兴、悟出新鲜思想、办出利民实事,开创发展新局”,为国家的光辉征程贡献青春力量!(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