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激活广西壮乡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广西师范学院培养复合型乡村教师纪实-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激活广西壮乡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广西师范学院培养复合型乡村教师纪实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点击数: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3/26/content_496218.htm?div=-1

在广大连片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不仅是培育下一代的地方,还是推动乡村文化和文明新风建设的地方。乡村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师者”,还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贤者”和助力乡村建设的“行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立足八桂乡村教师培养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紧紧围绕“立得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一批批“师者、贤者、行者”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教师,为壮乡基础教育与乡村文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

养师德  做燃点心灯的乡村“师者”

“德为师之本,师者须德高”,作为一所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广西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让“立得正”成为师范生的立身之本。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为了做好学生的引路人,2005年起学校开设“师德论坛”,2010年起又承办了全区“师德论坛”。在这过程中,一位位学术声誉卓著的学者,指引师范生坚定前行;一名名乡村学校教书育人楷模,将自己多年的教师职业经历和感悟凝聚成灯火,照亮万千学子的心灵之窗。如今,“师德论坛”已经成为学校乃至广西教师教育中的闪亮“名片”。

“优秀教师的报告使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礼,灵魂受到震撼,精神得到鼓舞。透过他们的事迹,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职业平凡背后蕴含的伟大,细小背后体现的价值,朴实背后展现的神圣。”深受优秀教师事迹熏陶的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邓雪莲,代表全区师范生在“师德论坛”会上发言时,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深切尊重。

学校精心打造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平台,收集全国特别是广西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师范生观看。学校还通过入学教育、优秀教师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让师范生接受师德熏陶。“看了‘校长爸爸’的事迹,我要以他为榜样,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化学专业毕业生黄华乾在观看了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化缘校长”、广西都安县高中原校长莫振高的感人事迹后,更坚定了做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学校每年还组织面向师范生的“师德演讲比赛”,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最美老师”等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师德的力量。

明师志  做守正创新的乡村“贤者”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教师作为“贤者”的使命。如何让师范生在校期间亲历乡村教育真实情境,增强使命感,做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学校早在2007年便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是广西率先开展面向连片贫困地区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的试点高校。学校每年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承担需要培训的教师的教学工作,被顶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则“回炉”高校参加专业提升培训。

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亲历乡村教育,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树立献身教育、扎根农村的青春梦想。2013年,到革命老区百色市田东县大板希望小学顶岗实习的音乐学专业陈莳芜,在实习中和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实习结束后陈莳芜毅然留下来继续为山区乡村学校奉献青春。“我被孩子们的天真质朴所打动,这里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我要留下来,尽我所能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把这里的文化传统传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快乐。”10年来,学校已累计选派顶岗实习师范生2509人,置换培训教师2496人,每年实习结束,都会听到许多像陈莳芜这样的故事。

“让师范生成为笃实教学、守护文化的乡村教育践行者。”2014年,学校开始为民族地区培育留得住的壮汉双语教师。为此,学校开发了广西民族音乐、广西民族舞蹈、广西民族体育、广西民族乐器和广西民族节日等乡土课程,帮助师范生了解掌握民族文化艺术,提升行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2014级小学教育壮汉双语班韦菲菲经历了两年系统扎实的学习后,去年夏天,韦菲菲在全区壮汉双语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登台亮相”,一堂壮语文课赢得观摩专家、老师们一致好评。韦菲菲更是成为武宣县桐岭镇中心校交口称赞的90后老师。

谈及当初为何投身壮汉双语教学,韦菲菲说,在校学习期间她深刻感受到壮文独特的魅力和壮文传承的意义:肩负着为全区壮汉双语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和人才的特殊使命。“为传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出一份力,这是义务,是责任。”

如今,2014首届壮汉双语班78名毕业生纷纷回到乡村学校或教学点,不但投身壮汉双语教学第一线,还积极参与指导当地乡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教育扶贫活动。

百色市德保县都安乡中心校教师廖坤是邻里乡亲的“好老师”“智囊团”“致富经”。毕业两年,廖坤使出浑身“法宝”,白天上课,晚上帮村民通过网络销售橙子。用村民的话来说“以为只是来了个教学老师,没想到既帮我们教育孩子,又帮我们致富。”

去年,廖坤指导的学生获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头名,他满心欢喜,他说趁着大好的年华,运用自己的知识为乡亲们“思想脱贫”“口袋脱贫”做点贡献,觉得很有价值。

现为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怀道小学教导主任的吴荣冰,同时也是三个贫困户的帮扶干部。吴荣冰常常一边教贫困户的孩子读书写字,一边和贫困户想法子谋收入。课堂上,吴荣冰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辛勤园丁,课后,吴荣冰是采集传唱山歌的文化使者,闲暇时,吴荣冰还是走村入户,调查竹帽编织产业的扶贫干部。

现任崇左市教育部门负责人不禁感慨:“数十年来,母校为崇左市培养了3万多名师范生,这些毕业生不但能教书育人,也能为当地乡村建设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练师能  做激活教育的乡村“行者”

广西是壮族人口聚居地,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3.1%,8000多个乡村教学点遍布在山坳乡间。由于教学点规模小,往往只有几十个学生,却分布在几个年级里,一所学校往往只有几名教师,他们一人“身兼数课”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同时,由于乡村学校往往又是当地文化中心,学校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往往还要参与村里扶贫、文化活动、村民事务等,“体兼多职”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使师范生成为推动乡村文明新风建设的“行者”,学校下决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师范生“乡村教学能手”培养和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型教师角色定位,构建了“全科取向+方向培养”模式,即第一年集体“通修”,第二年开始分方向培养,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一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教研能力强的“多能一专”复合型乡村教师。

学校着力在三个课堂打造师范生作为“师者”“贤者”的执行力。在第一课堂大力实施以思维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推行“团队+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组织、实施、验证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第三课堂,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各类社团、社会活动,参与精准扶贫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行”的能力大大增强。

为了让师范生“教得好”,广西师范学院制定了“三狠”教学要求,即狠抓教学基本功训练,狠抓讲课能力训练,狠抓实践能力养成。从课堂教学到各类大赛,从校内教师到校外导师,从校内学习到基层实践,一系列教学新办法、金点子层出不穷:实施师范生“七项技能”综合测评;构建集“练、评、赛、测”于一体的师范生自主训练与测评系统;实施“二次实习”和“双导师制”……

当一名乡村教师,“会说壮汉和英语,弹唱跳画少不了,新老‘三手’都掌握,能管能研好老师。”2017级杨秀成这样概括全科师范生的学习要求,如今在乡村小学工作一年的杨秀成感慨,乡村教师不仅要学十八般武艺,更要有一颗致力于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的“行动之心和行动力”。

以前“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如今的教师要成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不仅是长度的增加,更是对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地方高师院校,为乡村培养更多融“师者”“贤者”“行者”于一体的新时代乡村教师,为八桂大地教育改革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源头活水”,已经成为师院人的共识。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