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舒适圈?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圈也就是舒适区,这个区域里有你熟悉和喜欢的人事物,有你感到愉悦的一切,就像鱼儿水中游,麋鹿林中跳,天高任鸟飞,自然舒展。
比如我刚上大学的那段时间,熟悉了宿舍,但对外界不熟悉,这时候我整天待在宿舍会感觉比较轻松,所以宅在宿舍就是我的舒适圈。不得不承认这种生活状态很自在,我甚至会听到有些同学说,要是没有社团活动就想一直待在宿舍;没有早课就一直安安稳稳地睡到中午;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学习就放荡不羁。但是仔细想一想,舒适圈真的有那么舒适吗?舒适圈里有好习惯与坏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高效和低效,面对事物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好习惯给自己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坏习惯带来的影响只能是负面的。面对并克服问题会收获成就感,逃避则会感到不甘和气馁。更为重要的是:舒适圈之外的事物,你真的了解看清了吗?你的学业水平是否有能向上的空间?大学毕业后你的水平是否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你是否有能力面对未知的一切?是否足够抵御未来一切风险……跳出一个圈子很难,但成功的第一步是有勇气去尝试迈出,第二步才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找准方向、找到方法。
当然,对于舒适圈是跳出还是留下需要辩证看待。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我们会感到很轻松、很自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舒适圈,也是每个人都会谈论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未来方向、成长息息相关。教育学的“舒适圈理论”里提到: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想动脑筋;但若把人带到比较险恶的环境,人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变得成熟。跳出舒适圈,让我们接触新的事物,实现自我的更多可能性。但跳出的过程,我们会面临失败,感到焦虑。与此同时,长期待在自我舒适的圈子里,不仅会让我们变得懒散、产生依赖,甚至思想会变得愈发狭窄,无法得到提升与突破,成“坐井观天”。对于优胜略汰的职场,舒适圈似乎是大忌。如今,我们总以“跳出舒适圈”为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积极上进。但在“跳出舒适圈”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仍应该坦荡地作出自我选择。跟从潮流,盲目地跳出舒适区,反而是一种自虐的方式。在还没得到真正的答案时,待在舒适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再出发也不晚。跳出舒适圈还是待在舒适圈,都只是个人的选择。白岩松在一次的采访中曾说过,电视传媒刚兴起时,电视台的环境不是很好,比不上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纸媒行业。但他还是选择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快速地从纸媒转到电视传媒。他的选择是大胆的,而正是这份大胆给了他一个机会。不管怎么样,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最合适的人生状态,足矣。
是的,在我个人看来,跳出舒适圈与否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选择、一把平衡杆,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并根据个人情况来判断。诚然当今社会在进步,身边的人也在进步,一个人如果一直不走出舒适圈,就会被慢慢抛弃,最终舒适圈也不再舒适。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扩大了舒适圈,走出的过程也意味着你要和自己的懒惰与本能对抗,意味着你会更加强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最终有利于个人长期稳定的舒适。但是在跳出这个圈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找回自己最舒适的状态,给自己留点空间和时间去面对生活一切。(编辑/梁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