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烫的茶汤裹着酥脆的米花、香花生、脆玉米粒,浓郁的茶香中夹杂着猪油的香酥味,在寒冷的冬日来上这样一碗油茶,苦涩下肚,茶香回味,温暖人心。油茶,作为一种桂林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美食,以其独具特色的工艺流程和沁人心脾的茶油香味,名扬全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油茶携带着奶奶的爱陪伴我不断成长。因此,对于我——一个地地道道的桂林人而言,油茶不仅仅是一个本地特色美食,也是美好的童年回忆,更是家乡的独特标志。
十四年前,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我跟随父母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县城。那年寒假,时隔半年,我再次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大山里。
冬日的清晨,天还是深蓝色的,外面还没有一丝亮光。窗外早已升起了一缕一缕的炊烟,这是奶奶在火屋里打油茶,为一家人准备早饭的标志。几个小时后,太阳慢慢探出脑袋,窗外的世界逐渐明亮了起来,炊烟夹杂着一股浓郁的茶香升到空中,飘向四方。
“丫丫,起床喽!起床吃早饭喽~”奶奶开始在房间门口叫我起床。
我很不情愿地坐起来,穿好衣服,慢悠悠地走进厕所完成洗漱,又慢悠悠地走去火屋。奶奶捧着一碗热乎乎的油茶,满带笑容地朝我走来,“丫丫,快尝尝。”
我凑近碗,闻了闻,说:“奶奶~好难闻呀!我不要吃这个!”奶奶看着我皱皱的眉头,笑了笑,“你不吃怎么晓得好不好吃呢。”随即,她舀了一勺油茶送到我的嘴边。我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口油茶。可能因为是小孩子,接受不了浓郁的茶味,那口油茶刚到我的嘴里,我就急速地吐了出来,“不好喝,不好喝,我不要喝油茶!奶奶,我要吃面条!吃面条!”奶奶看着我撒泼打滚求着要吃面条的样子,无奈地笑了,“好好好,果真变成城里的孩子喽,吃不惯山里面的东西了。好,你要吃面条,奶奶给你做!”听到这句话,我这才心满意足。
那时单纯不懂事的我,永远都不知道奶奶当时的难过与心酸,而奶奶却为了满足我,不厌其烦地又做了一顿早餐。
又是一个冬天,已经读高中的我又一次回到了家乡。一个寒冷的清晨,我醒的很早。一缕缕淡淡的炊烟顺着玻璃窗开着的一点缝隙飘来,我知道奶奶又开始做早餐了。
我走下楼,走进火屋,只见奶奶坐在火坑旁边的矮凳上,弯着腰,熟练地做着油茶。她左手握着一个茶锅,右手拿着一个茶叶锤,边炒边捶锅中的茶叶、生姜、花生米和大蒜米。过了一会儿,茶叶开始粘锅,一股茶香味从锅中溢出,奶奶便舀起一勺开水,一边慢慢将水倒入锅中,一边用茶叶捶搅拌着。锅中捶出的汁液渐渐地与水融合,开始沸腾,浓郁的茶香味充斥了整个火屋,奶奶迅速放入一勺盐,茶汤就这样完成了。
这时,奶奶才发现我站在她的旁边。她撑起腰抬起头,看着我,说:“起来了,你吃不吃油茶?”“吃,我吃!”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不只是因为不好意思让年迈的奶奶另做一份早餐,更是为了尝尝油茶的滋味。奶奶顿时呆住了,惊讶地望着我,眼里有疑惑,也有喜悦。她连忙起身,满脸兴奋的走到碗柜,拿出一个碗和一把勺子,盛了一碗热乎乎的茶汤,又舀了两勺米花、花生和玉米放入茶汤。
我接过那碗冒着热气的油茶,舀起一勺,送入嘴中,米花的香酥、猪油的香味和浓郁的茶香在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一口下肚,热汤暖心,茶香满腹,冬日的寒冷早已忘在了我的脑后。
“你不是不喜欢吃油茶的吗?”奶奶笑眯眯地望着我说。我也微微地笑了笑,却什么都没说。
今年的冬天好不容易到来了。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经过食堂门口的烧烤摊时,看到那盆用来烤红薯的炉火。那一刻,我仿佛站在了家乡火屋里,仿佛看到了奶奶弯腰坐在火屋火坑前忙着打油茶的背影,然而回过神来,才恍然发现我在学校,我在一个离家乡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我开始想念家乡,想念奶奶,想念奶奶打的油茶。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奶奶打来的电话,在电话的最后,奶奶说:“丫丫,在学校好好学习。等你回来了,我又打油茶给你吃!”听到这,我的泪禁不住留下,我哽咽着回了一句“好”,便再也说不出话了。
冬日的寒风很大、很刺骨,但奶奶的油茶却永远温暖着我的心。(编辑/刘鹏)